文|张墨
(相关资料图)
编辑|林画
《飞狐外传》中有这样一段感人肺腑的描述,主人公胡斐身中碧蚕毒蛊、鹤顶红、孔雀胆三种剧毒。
《药王神篇》上说得明明白白:“剧毒入心,无药可治。
毒手药王的弟子程灵素,为了救自己一直暗恋的大哥,用嘴将胡斐身上的剧毒吸了出来,自己却身中剧毒而死。
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子在临死前设下连环计,用七心海棠蜡烛将师门败类石万嗔、慕容景岳、薛鹊三人算计而死。
每当读到这一段,都会为程灵素所感慨。她与金庸小说中其他的女子完全不同,没有出众的长相样貌,但是却冰雪聪明又坦荡宽容!
这是一个有大智慧的女子,与她相比,其他女主只能算是耍小聪明。
我们为程灵素的死感到悲伤的同时,心中也在疑惑,她身上的其他毒物或许是金庸杜撰的,但鹤顶红却让我们觉得耳熟能详。
那么,古人常说的剧毒“鹤顶红”究竟是什么毒药?到底是不是丹顶鹤头顶上的一抹鲜红?这种毒药就真的无药可解吗?
让我们一一解答:
到底什么是鹤顶红
一听到鹤顶红这三个字,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那见血封喉的毒药。
不仅仅在飞狐外传中,很多武侠作品和古装的电影电视剧中都频繁出现这种毒药。
这个名字会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丹顶鹤头顶的那一抹鲜红,那到底鹤顶红是不是取自仙鹤头顶呢?
其实在古代,很多人确实认为丹顶鹤头上的“丹顶”是一种剧毒物质。因为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,越是颜色鲜艳的动物就容易具有剧毒。
其实这种认知是没有错误的,颜色鲜艳的动植物确实容易有毒,那是在进化过程中所进化出来的“警告色”,既为了自保,也为了更容易捕猎。
此古人将颜色鲜艳的“丹顶”称为“鹤顶红”或“丹毒”,也是合理的。所以他们认为这就是入口即死的剧毒。
但事实上丹顶鹤的红色头顶,其实是没有长羽毛的裸露皮肤。幼年期的丹顶鹤并没有这种红色的头顶,这是丹顶鹤成年以后,在激素的作用下,裸露的皮肤色素沉着的结果。
经过化验,这些皮肤组织并没有任何毒性。因此丹顶鹤是不具备毒性的,相反,鹤肉、鹤骨和鹤脑都可以入药,而且都是滋补增益的药,比方鹤脑,可增强目力。
当然了,现在的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大家绝对不可以为了它的药用价值就去捕猎。
那既然鹤顶红不是仙鹤头上的丹顶,那它到底是什么构成的呢?
其实鹤顶红指的是红信石,也就是提纯不充分呈红色的的砒霜。
红信石又称红倌、红砒,在古代一般指的是三氧化二砷的天然矿物,古人通常以此作为原料来加工砒霜。
天然的红线石通常是红色的,有些也会略带黄色或者红色的彩晕,而且因为通常是带有笔直的纹路,所以看上去非常好看。
之所以把红信石说成鹤顶红,一是因为古代由于把人去世称之为驾鹤西去,因此仙鹤还有冥界接引的说法。二是因为毒药经常用来毒死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,需要一个更高大上的名字来突显其不凡。
比如毒死南唐后主李煜的那杯毒酒,被取名为“牵机”,之所以起这样一个名字,主要就是因为死的时候,头部与足部拘搂相接而死。
“牵机”这样一个名字听起来既恶毒,但又符合李煜这样一个浪漫帝王的形象,可实际上牵机巨毒指的就是中药马钱子。
这种药材过量服用会破坏中枢神经,导致身体抽搐最终呼吸麻痹而死。
这就是重要人物和普通人的区别,如果毒死一个普通的下等人,那杀他的药就是“马钱子”,而毒死李煜的药就必须叫做“牵机”。
鹤顶红是同样的道理,潘金莲毒死武大郎所用的药就可以称之为砒霜,但慈禧害死光绪用的药,就应该叫“鹤顶红”了。
砒霜的药用
既然砒霜是剧毒,那为什么自古以来直到现代砒霜还在大量的生产呢?其实古人对于砒霜的认识非常久远,最早对于它的应用,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。
宋代的《开宝本草》中就对砒霜的描述——“不可久服,能伤人”。
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说:“信石,人言,生者为砒黄,炼者为砒霜。”
清代的陈元龙在自己的《格致镜原》卷三十四中描述的最为详细:“砒性猛如貔,故名。惟出信州,故人呼为信石。而为隐信字为人言。又言此乃锡之苗,故新锡器盛酒日久能杀人者,为有砒毒也。”
看到这里很多人的疑惑更深了,既然明知是毒药,为什么还要允许生产?
这就要从两方面来解答了,首先毒药在古人看来先就是药材。毒本身就是药,《周礼·医师》篇中曾说:“医师聚毒药,以供医事。”
其实,从比较古老的中医观念上来说,“毒”本身就是药,“毒”和药是不分的。严格起来解释“毒”应该指的是更为猛烈的药材。
后来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,毒和药才逐步分开,但中医思想中一直有着化毒为药的说法。这种思想也逐步的成为了后世人所认为的“以毒攻毒”。
东汉末的“五毒之药”里面就有砒霜,后来许多丹方和药方也多与砒霜有关。
药王孙思邈在他的《千金方》中就记载了一味太一神精丹方,这个方子是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砒霜治疗疟疾的有效方剂。
太一神精丹方中,首先要利用慈石从雄黄或者雌黄中制取砒霜。磁石其实就是四氧化三铁等氧化剂,而雄黄和雌黄其实就是含砷的两味药材。
在服用的时候,取微量的砒霜用枣泥配成黍粒大小的丸剂,最初服一丸,如不愈服一丸半,如仍不愈,以后日增半丸,至治愈为止。
实际上这就是利用砒霜的毒性来杀灭疟原虫,而枣在其中起到了活性剂的效果。
其实在18世纪的欧洲治疗疟原虫时所采用的“孚勒氏液”,与孙思邈的药方几乎相同,也是用砒霜和重碳酸钠配成的亚砷酸溶液,却比孙思邈晚了足足1000多年。
十三世纪末梅毒传人我国之后,砒霜又被用作驱梅的药物。
明末陈司成著《霉疮秘录》,倡用含砷的驱梅剂“生生乳”,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“生生乳”是以砒石、朱砂、食盐和氧化剂硝石、绿矾等升华而成,所得升华物其实就是砒霜混合物。
这种无机砷剂的疗效,自然不能与治疗梅毒的特效药有机砷剂“胂凡那明”相比。但是“胂凡那明”发明出来已经是1907年了,比“生生乳”晚了二百六十多年。
而且像砒霜之类的砷化物还作为农药和杀菌消炎的制剂使用。生活在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,就用砒霜来给病人进行消炎,而中国更是在汉代就把砒霜当做灭鼠药和杀虫剂。
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中说:“阜涂之山……有白石马,其名曰譽,可以毒鼠。”譽石,就是天然的红信石。
多用的“鹤顶红”
除了把砒霜当做药用以外,在中国古代它还有很重要的第2个作用,那就是炼丹。
汉初的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中说:“人食譽而死,蚕食之而不饥。”
当然这些炼丹用的并不仅仅是砒霜,严格来讲是砒霜等同类的砷化物。
比如中药中常用的雄黄、雌黄、砒石等都是砷化物,砒霜的成分是三氧化二砷,雄黄和雌黄则是二硫化砷和三硫化砷。
雄黄和雌黄我们应该更加熟悉,看过白蛇传的都记得,白素贞引用了雄黄酒之后现出了原形。雄黄之所以对于毒蛇有克制,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主要靠的就是砷的毒性。
雌黄我们就更熟悉了,由于颜色鲜亮,雌黄被用于制作颜料。
古人在写错了字的时候,会把雌黄当做修改液进行涂抹,因此就有了“信口雌黄”这样一个成语。
但雄黄、雌黄和砒霜更重要的是用来炼丹,葛洪的《抱朴子》第11卷《仙药》中就有,关于雄黄提炼砒霜的方法——
又雄黄……饵服之法:或以蒸煮之;或以酒饵;或先以硝石化为水,乃凝之;或以玄胴肠裹蒸之于赤土下;或以松脂和之;或以三物炼之,引之如布,白如冰。
这“引之如布,白如冰”的东西其实就是砒霜,也就是三氧化二砷。这其实就是通过硝石、猪油和松脂,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。即可以提炼三氧化二砷,也可以提炼单质砷。
有了砒霜这一类的砷化物,古代的炼金士就可以制造他们所谓的“仙丹”或者是人造的“金银”了。
“仙丹”我们就不用说了,大多都是有毒物质,古代不止一个帝王,都是丧命在这些东西之下。
这里主要讲一讲人造金银,虽然发明这些东西的初衷不同,但却在中国化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砷可以使铜变成金色或银色,也就是制作铜砷合金。当较少的时候,铜就会呈现金黄色。当含锌量超过10%的时候,铜就会呈现银白色。
当然,如果不使用铜,而使用成本更高的银,也可以将银炼成所谓的“金”,或者在银的表面进行“镀金”,这也就是所谓炼丹师或者道士们点石成金的由来。
关于用砷将“铜”炼制成“银”的做法,唐代炼丹家金陵子的《龙虎还丹诀》一书有详细记载。
他们先用砒黄、雌黄等为原料制成精制砒霜,然后将砒霜溶于熔融的铜中。再加入木炭,氧化砷或者硫化砷,还原为单质砷。单质砷与铜作用就成为了白色砷铜合金,外表上看非常像是“白银”。
记载中还特别指出,砒霜要分数次加入,并须按到铜汁的下层,立即“以炭搅之”,这样显然可以防止砒霜气化逸失。
宋人何蘧的《春渚纪闻》也有一段相似的记载——
兰陵人薛驼将砒粉用枣肉制成圆球,投入铜汁中,以硝搅之,就成了人造的银。
这种方法中的枣肉,同样是为了防止砒霜挥发,同时在枣肉碳化之后也起到了还原剂的作用。
当然了,这样的“银”是很容易被认出来的,不能真的当做白银去使用。但是在宋元以后,这种含砷铜被称之为叫“白铜”,被当做铜镍合金的同等产物。
古代薰制金属表面使产生砷化层的工艺也传下来了,明代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提到用砒“染铜”的方法。
至于制造人造“金”的手法,直到现在国画家还用此法制备绘画用的“金粉”。
简单来说就是烧雄黄来薰制银箔,银铂慢慢就变成了金黄色,然后再研成粉末。
不过这种“金粉”并不能长久,时间一长就会因为砷的挥发而变成原来的银色,不象砷白铜那样稳定。
对于砒霜,我们通常是谈虎变色的,更不要说名字变成了鹤顶红这样的毒药。
但是毒药也不一定都是可怕的,砒霜作为重要的生产物资和药品,伴随着我国的整个历史,不应该因为砒霜的毒性就对他避之无恐不及。
就像著名的“百草枯”,如此高效廉价的除草剂,居然是被人当做毒药喝到停产,是不是有些舍本逐末了呢?
参考资料:
中国古代五大毒药考 周利 兰台世界 2011-04-01
传说中的武侠小说与影视中常见的生物学错误 林三睦 生物学教学 2002-11-25
古代九大毒药 文史博览 2010-04-05
砒霜: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大官人 现代保健 2008-07-15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海峡兽药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0 联系邮箱:396 029 142 @qq.com